現代化的瑜珈體位法練習,融入很多現代的科學實證,尤其是解剖學與人體力學。【屈膝時膝蓋不超過腳尖,是個迷思?】是一個很常見的探討題目,不但是因為現代人常見膝蓋狀況不佳的情況(常聽到有人在吃維骨力(葡萄糖胺)、打玻尿酸...),更加上膝蓋韌帶、軟骨、半月板...受傷皆屬於不可逆(除非手術重建),這真是一個運動人很需要重視的題目。
看到這篇文章
【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的迷思】
http://www.unclesam.cc/blog/knee-movement-proper-form-during-lunge-exercises-from-acefitness/
讓我心有所感
用我了解的角度來分析,屈膝時的重點如下:
1. 重心
2. 膝蓋-是否曾受過傷、可以鍛鍊or有達到鍛鍊的程度是如何
3. 臀部及大腿後側的緊度(也可以說是放鬆的程度)如何
4. 下背部的柔軟度與強度如何
5. 大腿前側的強度如何
其他可綜合評估的項目是:
6. 腳的長度-有些人的腳的長度較長,以致容易超過腳尖
7. 體重-體重越重的人,膝蓋越容易受傷
放在瑜珈的練習,可以有以下的建議:
0. 平日要強化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強度的鍛鍊
1. 做有屈膝動作的瑜珈動作前,可先做幾個具有放鬆臀部、伸展腿後肌肉的動作
2. 做屈膝動作時:抬頭蹲下以使背部拉直、重心往後"坐"
亦即,若是瑜珈老師已經向學員說明過以上的論點,則口令的重點在於"坐"、而非"膝蓋不超過腳尖"(當然,如文章所述,在大班的教學、學生上課前未清楚其中理論時,"膝蓋不超過腳尖",確實是一個簡單易懂的評斷標準)
3. 評估學員的狀況,應儘量不要依據"膝蓋有沒有超過腳尖"來評估,而是應依據個別學員的上述7個重點進行綜合考量。
加入科學實證的瑜珈體位法練習,其重要的精神是透過這些瞭解而"減少傷害的產生"、增進"安全的練習"。而"安全的練習",應該是包含在:具有鍛鍊度、但尚未達到明顯傷害的練習程度。這就是運動教練存在的必要性:運用所學,正確地觀察與評估練習者的練習,並提供適當的建議與新的練習進度。
然而,之前上運動傷害與貼紮課程時,講師長庚醫院復健科陳智光醫師說了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:"增進傷害預防的知識確實可以預防傷害,但是任何人皆有可能在不小心之時受傷,不管是運動過程中還是日常生活上,就算像我是復健科醫師,還是在踢足球時(註:老師愛踢足球)、居家生活中受過傷。"有這樣的認知,若還是真的不小心受傷,也較能坦然面對了!
維基百科中的椅式Utkatasana
日前Claire老師的大堂哥說到他因為工作的關係,過去常一天在樓梯跑上跑下有時就跑了三十幾層樓、且都是一步三格五格地跑跳,以致目前(1957年次,45歲)必須吃葡萄糖胺以改善膝蓋疼痛的狀況。
這就是運動過度的結果。
所以一定要審慎使用、愛惜自己的身體。
1 則留言:
好詳細,真是長見識!謝謝了!
張貼留言